“十四五”时期四川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跃升 在川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05个
发布日期:2025-09-26 71

     研发经费投入1500亿元,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倍,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集群发展……9月25日,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“决胜‘十四五’续写新篇章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,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厅长路松明从6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四川“十四五”时期建设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主要成就。

  记者在会上获悉,“十四五”以来,四川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以成渝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,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,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。

  四川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实现了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双增长。“全省研发经费投入预计达到1500亿元左右,比2020年增长40%以上,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预计可达6.5%。”路松明说。

  创新成果方面,四川高校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。在2024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,四川14所高校138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,2所高校的6个学科位列全球前十。

  全省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.94件,是2020年的2.7倍;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,比2020年翻了一番。

  “十四五”以来,四川加速集聚国家级创新资源。在川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05个,包括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、2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、4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在内,形成了涵盖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、技术开发的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。

  四川加快建设的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中,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“拉索”取得多项突破性科学发现、跻身世界一流,“中国环流器”系列装置创造多项运行纪录。

  在航空航天领域,四川圆满完成嫦娥六号、天问一号、北斗三号等国家重大工程的配套任务,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发射,歼-20、翼龙无人机等“四川造”大国重器闪耀世界。

  在电子信息领域,四川在集成电路、新型显示、软件与信息安全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,国际首款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发布,“四川造”C86芯片实现大规模国产替代,柔性显示屏出货量全国领先。

  装备制造领域,四川清洁能源装备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,白鹤滩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重新定义巨型水电机组的可靠性标准,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开启工程应用。

 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。四川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绿氢、人形机器人等8个创新联合体,企业牵头承担的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的比例已提高到60%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2020年增长58.4%。

  “十四五”以来,四川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,依托重大项目、重大平台,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。在川两院院士达到67人,研发人员突破40万人,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454万人。

  四川特别注重青年人才培养使用,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,每年支持基础研究项目达到2000项以上;大力实施“萃青工程”,青年科技人才担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的比例达到60%以上,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、当主角的作用日益凸显。